好看的小说 > 介绍 > 装傻三年:从状元郎到异姓王
加入书签 打开书架 推荐本书 报告错误 阅读记录 返回目录 返回书页

第五百九十六章:敌人不死绝,不要停

【书名: 装傻三年:从状元郎到异姓王 第五百九十六章:敌人不死绝,不要停 作者:浴火新生】

装傻三年:从状元郎到异姓王最新章节 无错小说网欢迎您!本站域名:"无错小说"的完整拼音shsdgas.com,很好记哦!https://www.shsdgas.com 好看的小说
强烈推荐:我的哥哥是高欢秦人的悠闲生活世子稳重点大明:开局请朱元璋退位谍战:我成了最大的特务头子风起明末崇祯的奋斗!乱战异世之召唤群雄从红海行动开始的文娱

斥候眼看劝不住,只能赶紧回去汇报。
他只是斥候,可没有那么多兵力将这些京师来的官员带走。
工程院和工科院的研究员已经趁着夜色暗淡下来之前,便在快速组安装可拆卸式的便捷式床弩。
在城墙上床弩边,还放置着一口口木箱。
在这里面,全都是特殊弩箭。
不仅仅如此,十多架手摇加特林已经架在城墙的缺口上。
还有十架火炮,也准备好随时开炮。
而做完这些徐宏图感觉很不放心,再次让人拿出土雷埋在后方。
如今城墙一角是朝着北方......
夜色如墨,星河垂野。伊州书院的灯火却未熄,反比平日更亮几分。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刚过,檐角滴水成线,敲在青石板上,如同节拍分明的鼓点。讲堂内人影攒动,不是学子,而是各地赶来的学者、匠人、农夫、商旅,甚至还有几位披着斗篷的西域僧侣。他们齐聚于此,并非为听经授业,而是为了见证一件前所未有的事??《存问录》第三卷手稿的公开启封。
据传,李延宗临终前将此卷密封于铜匣,交予赵明修保管,言明“三十年后方可启阅”。然今岁恰逢大旱,黄河断流,江南蝗灾,朝中纷争不休,新帝年幼,权臣当道,民间怨声渐起。有人夜观天象,见启明星连闪七夜,遂有传言:“李先生预知劫难,留有遗策。”于是万民请愿,联名上书,请开《存问录》以救天下。
赵明修立于讲堂高台,手中捧着那方斑驳铜匣,指尖微微颤抖。他已年近六旬,两鬓霜雪,眼神却依旧清明如泉。身后屏风上悬一幅巨图,乃《天下民生图志》,由伊州门生历时二十年绘就:北疆牧民逐水草而居,西南山民刀耕火种,东南渔户织网捕鲸,西北驼队穿沙而行……每一笔皆出自实地走访,每一线都浸透心血。
“诸位,”赵明修声音不高,却穿透满堂寂静,“我师曾言:‘危难之时,最忌急药猛攻。’然今日群情所向,民心所寄,若闭而不启,亦违‘存问’之本意。故经十三省共学会推举,我将以三问定夺??是否启匣?”
话音落,钟声再响,三记悠长,正是“思辨钟”。
第一问:“今岁大灾,百姓困苦,可否借先师遗智以解燃眉?”
一人起身,乃江南老农陈伯,手持一束枯稻:“我家五代耕田,从未见如此旱情。官府征税如故,里正催粮似虎。若李先生地下有知,岂忍视民如草芥?请启匣!”
众人应和,声浪如潮。
第二问:“此举是否违背先生‘不倚权威’之训?”
盲生李知远之子李守真立于角落,抚琴而歌:“父曰:‘灯塔不在高台,在人心自明。’今众人非求神谕,乃求思路。若因惧权而拒智,反成另一种愚忠。”
堂中复归沉静,继而掌声渐起。
第三问最为艰难:“若有策可行,谁来执之?谁能无私?”
良久无人应答。忽有一童子从后排走出,不过十岁光景,衣衫粗布,脚踏草履。他仰头道:“我娘说,种麦子的人最懂土性,划船的人最识水流。治国也该如此??让挨饿的人管粮仓,让喝水的人修河渠。”
满座愕然,旋即爆发出雷鸣般的喝彩。
赵明修含泪点头,当众开启铜匣。匣中并无奏章密令,唯有一册薄纸,字迹确是李延宗亲书,标题仅八字:**《饥者优先》**。
全文不过三千言,却条分缕析,层层递进。其核心有三:
一曰“赈灾非施舍,乃还债”。文中痛斥历代朝廷视救济为恩典,实则天下资源本属万民共有,丰年聚敛,荒年吝施,乃是背信弃义。“百姓非乞丐,官府非财主。所谓赋税,原为共御天灾人祸之储备金。今灾至而不开仓,犹锁钥在手却拒开门,岂非盗贼行径?”
二曰“应急之政,必由下而上”。建议立即设立“民选赈务会”,每村推举一名代表(不论男女、身份、族裔),直通州县,监督放粮、调水、安置流民。并强调:“宁可错放十石,不可错阻一人入口之食。”
三曰“重建之道,在育不在控”。提出灾后三年内,全国推行“种子学堂”计划:凡参与修渠、垦荒、植树者,子女可免费入学;教师须深入灾区授课,教材专讲水利、农业、气象等实用之学。末尾一句振聋发聩:“饥饿的记忆会遗传,但希望也能播种。”
全场静默良久。一位来自安西的老兵突然跪地痛哭:“三十年前,我随林大人赴南诏平乱,亲眼见他下令拆军粮库以救饥民,反被弹劾‘擅动国储’下狱。如今重读此篇,方知当年错杀的是仁政,保住的却是贪腐!”
次日清晨,赵明修遣快马十二匹,携《饥者优先》抄本奔赴十二州。同时发动“学旅传书”??百余名年轻学子背负油纸包裹的手抄本,徒步穿越山川,一路宣讲、答疑、记录民情。他们不穿官服,不持令牌,只在胸前绣一枚小小铜牌:一面刻“问”,一面刻“行”。
半月之内,消息传至京师。御前会议上,宰相怒斥:“区区一介布衣遗文,竟敢干预朝政!此风一开,纲纪何存?”
太子太傅却拂袖而出,携《存问录》入宫面圣,跪呈案前:“陛下,这不是遗策,是民心。您看这一页??嘉和十九年,伊州孩童集体上书,要求‘雨季校舍不得漏湿课本’。当时朝廷笑为儿戏,可如今全国书院皆有瓦顶防潮层。李先生从不说‘你们该怎么做’,只教我们‘该怎么想’。”
年仅十四的新帝凝视良久,提笔批曰:“此非干政,乃补政。准予试行三省,成效显著则推广全国。”
于是,河南、蜀中、岭南率先成立民选赈务会。起初官吏百般刁难,或虚报名额,或拖延拨粮。然学旅学子每日张贴“实情榜”:某村缺粮三百石,某渠堵塞致田干裂,某官私卖救济布……图文并茂,连环画形式,连不识字的老妪都能看懂。
更有甚者,占城女孩林芷兰率一群女学生,在广州码头设“公平秤”??凡运往灾区的米袋,皆由她们当众称重,记录编号,拍照留存。若有短少,立即公示船号与责任人姓名。短短一月,贪墨率下降七成。
与此同时,北方边患再起。突厥残部联合漠北诸部南侵,铁蹄所至,焚掠村庄。朝廷欲调南方赈灾军北上御敌,舆论哗然。关键时刻,陈昭自伊州发来檄文:
> “兵可战,但不可误农时。
> 建议组建‘两役并行军’:青壮轮流戍边与治水,每人每年服役六个月。国家供给口粮,家属免赋两年。战时为兵,平时为工。如此,既保疆土,又护春耕。
> 另附《简易水利图谱》一本,请发各营将士闲暇研习。待凯旋之日,带回的不仅是胜利,还有筑坝开渠的经验。”
此策震动朝野。兵部尚书冷笑:“书生妄言,岂知兵机?”
可当第一批“轮役军”在河北试运行后,奇迹发生了:士兵们利用冬季休战期,竟修复了三条古运河,引水灌溉荒田五万亩。春播之际,当地百姓自发为军队送饭送衣,谓之“活命兵”。
三年过去,《饥者优先》的理念已深入人心。朝廷正式废除“灾年免税需逐级审批”旧制,改为自动触发机制;全国建立“民生预警系统”,由各地共学会定期上报气候、收成、物价数据;女子不仅可参加科举,更有多人当选为民选代表,主持地方赈务。
然而真正的变革,发生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。
某日,京城茶馆里,两个小儿争执不下。
甲说:“皇帝最大,他说啥就是啥!”
乙摇头:“不对!《共治札记》里讲,权力是百姓借给他的,就像租牛耕地,到期得还。”
甲不服:“那你见过百姓把皇帝换掉吗?”
乙嘿嘿一笑:“去年咱们胡同选‘街坊理事’,不就把那个贪杯不管事的老张换下去了?照李先生的说法,国家也是个大胡同,道理一样。”
掌柜听了,笑着添上一壶茶:“别争了,明天学堂要讲‘契约精神’,你们去听听就知道了。”
而在遥远的波斯湾畔,阿卜杜拉正在巴格达智慧宫演讲。他面前摆放着一本阿拉伯文译本的《存问录》,封面题词为:“献给所有敢于质疑星辰为何不坠落的人。”
“你们问我,为何中国人能在百年间消除大规模饥荒?”他指着书中一页,“答案就在这里??他们教会每一个人,如何用问题去撬动现实。不是等待救世主,而是成为提问者。”
此时,伊州书院迎来一位特殊访客??前户部主事林澈之孙林知远,现任南洋商会会长。他带来一艘模型船,按照祖父笔记复原,名为“问路号”。船上装有改良版罗盘、风速仪、海水淡化装置,以及一间微型图书舱,收藏百种基础科学手册。
“我要驾此船横渡大洋,”他对赵明修说,“去寻找地图之外的大陆。船上不带刀剑,只载教师与医生。若遇岛民,先办学堂,再谈贸易。”
赵明修抚摸船模,久久不语。终于笑道:“你爷爷当年被贬时,曾对我说:‘我这一生最大的遗憾,不是丢了官,是没能把账本变成教科书。’现在,你做到了。”
冬去春来,又是一年清明。苏婉儿再次来到起步台前,手中抱着一本新书稿:《〈存问录〉百年评述》。她轻轻放在李延宗碑前,点燃三支素香。
“先生,您当年说,教育的目的不是让人记住答案,而是让他们忘记‘害怕提问’。现在,孩子们问的问题越来越难了??
有人问:‘如果法律本身不公平,我们还要遵守吗?’
有人问:‘科技越发达,为什么穷人反而更累?’
还有孩子写信给您:‘我想发明一种机器,能让沙漠开出花来,您觉得可能吗?’”
她望着漫山桃树,花瓣随风飘落如雨。
“我知道,您一定会回答:试试看吧。失败也没关系,重要的是你想过。”
忽然,天空一道流星划过,明亮异常,持续数息方消。围观孩童齐声惊呼:“启明星又亮了!一定是有人提了个特别勇敢的问题!”
苏婉儿仰头望着星空,嘴角浮现温柔笑意。
多年后,考古学家在伊州书院旧址发掘出一处地窖,出土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,是一套锈迹斑斑的笔砚,旁边压着一张泛黄纸条,字迹稚嫩:
> “老师说,以前的人用毛笔写字很慢,但他们想得很深。
> 我捡到这套笔砚,决定不用钢笔了,先练三个月小楷。
> 因为慢下来的时候,脑子才会跑得更快。”
> ??学生 王思齐,开元七十三年春
而在地球另一端,一座新兴城市的中心广场上,矗立起一座雕像:一位白衣书生席地而坐,膝上摊开一本书,身边围坐着不同肤色的孩子,有的指着星图,有的拿着陶球争论,还有一个小女孩正踮脚往他手里塞一把扫帚。
底座铭文全球通用:
**“这里曾经有一级台阶,
后来被一群孩子拆掉了。
他们说:
我们要的不是更高的位置,
而是更平等的起点。”**
每当夜幕降临,雕像周围总会聚集许多人。有人静坐沉思,有人低声辩论,更多是父母带着孩子,指着雕像讲述那个关于“如何问问题”的古老故事。
风穿过广场,掠过树梢,仿佛仍带着问心峰上的回响:
“你们要记住,真正的胜利,不是打败多少敌人,而是让更多人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。当每个人都能分辨是非,而不是盲从权威,那一天,便是天下大同的开始。”

上一章 推荐 目 录 书签 下一章
装傻三年:从状元郎到异姓王相邻的书:为变法,我视死如归封疆悍卒屠龍倚天前传被贵妃配给太监当对食后文豪1879:独行法兰西朕,都是为了大汉!风起宁古塔葬明1644开局掌控魏忠贤,先抄他一个亿!